日前,“中国心学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举办,来自中国、美国、韩国、越南、日本、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津巴布韦等九个国家的3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传文明星火 创光明未来”为主题,溯文明书院之源、悟此心光明之意,为中国心学、阳明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化运用提供有益启发,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文明交流交融注入新的活力。
贾德永认为,“中国心学与世界”学术联盟合作机制的启动,标志着阳明心学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表示:“通过这一个平台把阳明思想、阳明文化传承传播,更好地运用,实现落实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发起学术联盟的主要考虑。”
贾德永认为,阳明心学的研究、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体现在应用上,尤其是在当下动荡多变的世界大局下,解决世界面临的难题,更要用中国智慧、中国文化,用阳明心学的智慧提供力量、思考、借鉴。
“中国心学与世界”学术联盟合作机制倡议,参与成员坚持自由平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特色突出的原则,协作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心学”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以学术辑刊、网络平台为载体,每年组织联盟合作机制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培养中青年学者,大力组织企业与社会研修,编撰发布中国心学研究发展报告等,推动中国心学研究、转化和应用的国际化时代化。
贾德永表示,作为开创性的学术组织,联盟合作机制将发挥学术影响力,在学术引领、学术交流有更多创新。他说道:“利用好国际儒联的会刊《国际儒学》发布联盟合作机制的最新学术成果,利用学术平台把《阳明年鉴》做得更好,把阳明文化做得更有效、更扎实,在应用上做得更好些。”
回顾与孔学堂的合作,贾德永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国际儒学联合会2024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在孔学堂成功举办,来自来自5大洲15个国家的22名国际汉学青年、学术学者了解感悟阳明文化,他们收获很大;国际儒联之友——2024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活动再次走进孔学堂,效果也非常好;特别在《纪念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30周年书法展》上,贵阳孔学堂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共同协办,展出半个月,反响非常好。”
贾德永指出,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研修基地之一,未来,国际儒学联合会还会有更多项目落地贵阳和孔学堂,在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通过学术联盟合作机制把学术研究做得更扎实有效;作为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阵地,还将持续开展像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此类重大的文化交流项目,发挥基地的作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也将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让更多中小学生、企业家走进贵阳孔学堂了解阳明文化。
国际儒联副理事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了解阳明心学必须走一趟“阳明·问道十二境”
谈起“中国心学与世界”学术联盟合作机制,董平介绍,在孔学堂倡议后,得到了几家单位的赞同,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也非常愿意加入其中。学术联盟合作机制的意义在何处?董平认为,随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得越来越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使命和主题,关于阳明心学的研究,也在近十几年来越来越热闹,它成了一种当代的显学,阳明先生所有行迹地都在举行有关阳明先生的各种纪念会议,这虽然是件好事,但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学术联盟合作机制可以集中4家国内重要研究机构的力量,更加有效整合资源,更加有力有效把阳明心学研究往纵深推进。
“中国心学与世界”学术联盟合作机制是一种创新的协同机制,董平认为,这是一种开放的协调机制,把更多单位、更多部门吸纳进来,借助合作机制,相互了解,在更广阔的一个意义上讲,甚至向世界展开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
了解阳明文化来贵州看什么?董平推荐了“阳明·问道十二境”,2020年,贵州根据王阳明在贵州居住期间的生活、悟道以及讲学的行动轨迹,以“阳明·问道十二境”为主题发布了兴隆书壁、平越思隐、龙场悟道等12个文化符号及经典游学路线。董平相信,这会成为一条新的文化旅游路线年,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共同整理推出阳明文化微纪录片《我的1508 问道·十二境》,邀请了董平作为文化嘉宾和文学顾问,董平也第一次走到了很多阳明先生曾经停留的地方。他感慨道:“我相信每个真正对阳明心学爱好的人,不论是学者、企业家、文化人,还是普通百姓,把这条路(阳明·问道十二境)走一遍,一定会有一种不同的领悟,可以看到阳明先生对于‘道’的理解和领悟,可以看到他关于生命的独特见解,对朋友的怀恋,同样可以看到他融入于山水之中一种独特的豪情。”董平也邀请更多的人重走这条路,他说:“如果你想从阳明心学当中了解什么是一个真正的人,你要走这条路;如果想了解为什么朱熹讲‘新民’,王阳明讲‘亲民’,从头到尾走完这条路,我相信你一定有答案;如果想了解王阳明为什么说‘致良知’,想真实地了解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他究竟在说什么,就要走这条路!”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研究部负责人、研究员彭彦华:优势互补 共同促进文化事业的进步
彭彦华表示,“中国心学与世界”学术研讨会的层次规格不低于在浙江举办的阳明心学大会,并称赞孔学堂在筹备工作上的出色表现。
彭彦华详细介绍了“中国心学与世界”学术联盟合作机制的初心和目的。她表示,阳明心学在日本、韩国、朝鲜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觉醒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现在研究阳明心学恰逢其时,很有意义。四家研究心学的主要阵地强强联手,地点上东西南北都包括了,各家有各家的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可能就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研究心学的专家汇聚联盟共同发声,意义非凡,一定会对促进心学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也积极参与到了这次合作机制中。彭彦华介绍,尼山世界海外分中心,每年举行活动,还有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海外分论坛,都可以作为载体,可以时时做一些心学方面的主题研讨,为心学发声。彭彦华强调,各参与机构应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各自的地缘优势,以期更好的传播心学文化。
会议期间,联盟发出了希望更多机构和单位参与进来的倡议。对此,彭彦华表示,文化的进步需要开放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此次论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欢迎对心学研究感兴趣的团体加入,共同促进文化事业的进步。
这是高见泽磨第二次来到贵州,1972年遵义市正式对外开放,接待国际友人参观,1986年,当时的高见泽磨还是在上海读书的留学生。“只要了解过中国近代史,都知道遵义会议,我经过贵阳当时专门跑了一趟遵义去参观。”高见泽磨还记得那个时候的遵义和贵阳是很朴素的地方城市,他说:“现在这么发达,这个变化很大。”正好高见泽磨已经退休了,他想着有时间有机会还会回贵州来看看。
高见泽磨在研究中日法治发展上颇有建树,曾赞成“中国是法性社会”的观点,高见泽磨回忆,“法性社会论”是写博士论文后才开始研究,主要说明中国社会与法的关系。“因为外国人包括中国人在内有一个误解,中国虽然有法律,但是没有用,我觉得这是错误的。中国有法律,而且是用中国的方式来使用,就想着怎样向学生说明。”另外,他还赞同“中国法雏形论”是错误的。他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误解,可能关键点在于法国的汉学家,他们太强调儒家文化的影响。曾经有一位法国汉学家让·埃斯卡拉,写下了《中国法》这本书。后来哈佛大学还翻译成了英文,日本京都大学的教授也翻译成日文,这本书的影响力很大。所以“中国法雏形论”和相关民间纠纷的理论比较普及,后来有日本和美国的学者研究改变了这种情况。
为什么不说“法制”而是“法性”,高见泽磨认为“法制”有各种各样的意思,比如法制一词有法制国的意思,但中国的法制与德国的法制,甚至是英国的法制一不一样,还要另外讨论,所以如果不用法制的话,那就是“法性”。
针对中国以前用的法治、刀制、人治,高见泽磨也一一进行了讲解,他解释,在欧洲习惯是法的核心,但在东亚社会早期有了法典后,习惯是法外的一个规范。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如何让法在实施的时候公平,高见泽磨认为,如果有民事性案件,不能靠国家法律,习惯也没法用,仅用情理来判断,只能靠良知、主观上的想法,或许可以经过“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倾向来分析,也许有突破口。
阳明心学对日本影响很大,一听阳明心学,高见泽磨就想起了大盐平八郎。他是一位武士,在大阪幕府工作,后来他反对幕府的做法发动了起义。到了明治时代,他成为了一个英雄,政府十分提倡他的精神。后来还出现一位阳明学派思想家吉田松阴,包括近现代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军人、官僚,他们为民做某些事情时,总有人说他们受过阳明心学的影响,也就造成在日本社会中的一个误解——如果有人学习阳明心学,别人会觉得他是革命家。高见泽磨表示,“如果日本大学生对中国思想史有兴趣,学习到诸子学以及阳明心学后,这种误解应该会减少。”
澳大利亚联邦大学教授、历史学家John Smyth(约翰·史密斯):更多举办活动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约翰教授首先对参加此次活动表示非常荣幸,他说:“参观孔学堂的时候我非常感兴趣,在参观阳明馆之前我没有听说过王阳明,但通过看展我大概了解了王阳明的一些生活和提法。”约翰教授还介绍说,其实西方对阳明心学有一部分了解,因为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这种理念也存在西方的文化中,但是确实因为东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西方学者或者对心学感兴趣的人,没有渠道了解中国的这些书籍,他希望在文化宣传和书本翻译上,孔学堂可以做得更好。
他还表示,就目前在促进中国心学和世界其他文化交流方面,他认为最重要最严峻的挑战仍然是语言,当然,语言也只是其中一方面,还有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一种鸿沟,在对阳明文化相关的书籍上,翻译还不够。
对于阳明心学未来的发展,约翰教授称他因为对王阳明及其学说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办法提出很有见解的一些想法,但是他之前在研讨会上也提到了,曾经有个中国人到了澳大利亚,这个人给澳大利亚带去一些关于阳明文化上的东西,一些儒学上“和谐”的概念,这个人通过在澳大利亚开餐馆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约翰教授认为,也许大家也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文明、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或者创造一些新的方式。约翰教授说:“未来在孔学堂国际传播交流方面,其实可以多举办一些相关的学术论坛会议,或者外宾参观,促进一些思想、书籍文本之间的交流。”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原馆长Rainer Vollkommer(雷诺•沃康摩尔):中国地大物博 希望促成良好交流交往局面
在接受专访时,雷诺•沃康摩尔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很多博物馆,他认为,文化对于交流和学习非常重要,文化是人类的灵魂,博物馆是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去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中国的博物馆场地很宽,文化底蕴很丰厚,艺术品、雕像等展品十分丰富。他表示,在西方特别是在欧洲,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历史悠久的文物,只有实际到了当地博物馆,才能明白其中的震撼。“我来到这里的每一天都很愉快。”雷诺•沃康摩尔还提到中国的甲骨文、瓷器,这些都让他非常震撼,觉得中国真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他非常希望中国的这些文化让欧洲人知道,这将会非常有意义。
雷诺•沃康摩尔还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的一些见闻,他说:“在说德语的国家里面,会展示建筑或者象征文化的一些标记,这些符号可以传播到全世界,看到这个东西,别人就知道这个东西跟德国有关。但是在中国,比如说像竹子这样的文化符号,很遗憾在欧洲没有,就目前来讲,我们要加大这种普及,让别人能够看到这个东西就能够认识中国,也希望我们最终能促成这种良好的交流交往局面,这样大家以后的交流互鉴也会变得更加流畅。”
雷诺•沃康摩尔对这次旅行充满着好奇,第一次来到孔学堂,他被它的外观和内在都震惊到了,特别是这个地方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冥想和哲学的味道,“特别是走到了孔夫子纪念像旁边,确实有种让人静心思考、冥想和再创造的氛围。我来到孔学堂后,被这种文化氛围震惊到了。”他说:“在孔学堂中,我看到这些挂在墙上的艺术品,包括刺绣这些,我非常感兴趣,我觉得非常奇妙,甚至忍不住想要拥有这么个物件,很高兴能够参与这次行程。”他表示,在行程当中,他了解到中国现在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什么东西都变得非常先进和便捷。接下来,他将前往贵州黔东南,他也很好奇这次的旅行将带来怎样的一种收获。
今年6月,孔学堂与岳麓书院共同主办了“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美籍教授戴彼得作了主题为《售卖 通纪 : 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明代历史的传播》讲座,戴彼得回忆:“我第一次来到孔学堂,发现是个非常有学术性的氛围,环境特别漂亮的地方,我来之前不太理解孔学堂跟阳明心学的密切关系,虽然此前学了一点点王阳明的思想、阳明心学的概念,但是没有听过龙场悟道,所以我回去又复习,多了解了一点。”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阳明先生来到贵阳,这个多元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给了阳明先生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尤其是“致良知”的概念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戴彼得说:“我发现阳明先生的思想跟多样多元的社会有很密切的关系,他来到贵阳后,发现在一些文化、习俗、信仰方面虽然不同,但背后都有着同样的心、同样的良知,他在这边发现人人都有成圣人的能力,我觉得现代人也可以多利用这个感觉,虽然大家有不同的文化、饮食、语言、信仰,但背后的人性我们都差不多一样。”此次再次来到孔学堂,戴彼得带来的话题就是关于贵州贵阳的多元文化与阳明思想之间的联系,他表示:“我认为两者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从贵州的角度来考虑阳明先生的思想、思路和他做官的经验,也许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阳明先生;如果我们把龙场悟道作为一个阳明先生的启发点,那让我们重新理解他的一些思想,这次也很高兴有机会回到孔学堂来。”
这一次来参加“中国心学与世界”学术研讨会,他认为这次会议超越了学术性的领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或者是超越中国的边界,影响了全世界的社会,所以研究阳明先生的思想,他认为应该考虑对社会的帮助和影响。他说:“因为阳明先生的思想很难理解,所以有各种学者从各种地方来思考这些问题,除了学术界之外,一些政府代表或是商业代表一起来研究阳明心学,意味着阳明心学不只是一个学术性研究领域,而是一个可以从比较广泛的思维来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这些关于阳明心学的思考能够帮大家理解多元性的社会、多元性的世界,他说:“我觉得他的思想也许会帮我们解决多元社会的一些紧张情况或一些冲突,可以让大家和谐共处。”在他看来,不可以把阳明先生的思想作为一种完全学术性、完全抽象的东西,而是要当成一个具体、可以落实的东西,尤其是王阳明在提高教育、设计乡约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戴彼得觉得可以做一些类似的思考和借鉴,研究阳明思想更要考虑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戴彼得还回忆起了自己在美国分享王阳明心学的过程,他分享道:“我在哈佛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我讲了一些本科生的课,介绍了阳明先生,带领大家阅读了他的学问,当时大家对于‘万物一体’的概念特别感兴趣,有的学生直接说很感动,我很惊讶,当时只是讲学术性的内容,帮他们准备考试,但是他们说很感动。他们其实一直思考美国和中国的社会问题,他们感觉到阳明先生是很理解这个问题。读大学的年轻人,他们一直觉得自己的经验很独特性,只有自己有这个感觉,但学界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让学生们理解,虽然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经验,但是其他的人也有这种经验,尤其是其他国家的人民也有这种经验,或者是其他时代的人物也有这个经验。在带着大家阅读阳明先生的学问时,他们发现已经有人考虑过这些问题,自己不是寂寞独特的,已经有其他文化、其他国家的人考虑到了类似的问题,我觉得这非常重要,也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戴彼得感觉到了学生们对于多元性问题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阳明先生的“万物一体”概念,他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多元性的问题是没办法解决的,王阳明他用了一些方法解决了很多明代的问题,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要找具体方案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王阳明说过教育不可以只是一种,让学生们背一些东西,而是要以活跃的方法,涉及到每个人的认同、经验。我教课也有这个感觉,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在讲课的时候他们用脑子的一小部分来听,因为还有他们自己的问题一直在思考,要想教学有效果,必须让所学的知识跟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就像阳明先生曾经说的那样。”
对于孔学堂如何推动包括阳明文化在内的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进行国际传播,戴彼得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强调中国的多元性,尤其是贵州的多元性。从海外的角度来说,我们一直听到的方面就是中国是一体的,但是多元性也是非常重要,在美国和欧洲,那边的学者或者老百姓有他们自己的多元性社会或者是多元性的一些冲突和问题,如果要让国外多理解中国,让他们知道多元性怎么影响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举个例子,有一次在英国我带朋友到中国餐厅吃饭,在美国和欧洲一般的中国餐厅是广东菜,但我把他带到了川菜饭店。他从来没吃过,也不相信这是中国菜,他以为所有的中国菜都是广东菜,一般的欧洲人、美国人不理解中国的多元性,我觉得这是西方人最大的一个错误,他们不理解中国是一个非常多元、很丰富的社会。”
德国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大卫·巴拓识:阳明心学创造新的世界哲学实践
大卫·巴拓识第一次对阳明心学感兴趣是在2005年,因为他的妻子是个贵阳人,所以当他来到贵阳时,第一次接触到了阳明心学。虽然当时阳明心学在德国没有很多人去研究讨论,但他认为阳明心学可当作外国人了解中国哲学的开端。大卫·巴拓识认为,阳明心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奠基石,因为王阳明吸收了儒学、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学派的重要思想,聚集很多中国文化,他认为王阳明不仅是一名思想家,还是一名书法家,他说:“如果你想要熟悉中国文化的话,了解王阳明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同时,大卫·巴拓识也对王阳明的生活非常感兴趣,他认为阳明心学其实和德国的传统哲学有一点共鸣,两者有一些共同的问题可以在一起对比讨论。大卫·巴拓识希望把中国的哲学介绍给德国的学者,他认为阳明心学是世界哲学史上发展最好、进化最好的一门学说,“阳明心学通过一些转化或者翻译,其实可以解决21世纪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还是世界性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阳明心学来解决。”他认为,阳明心学很重要,可以帮助大家带来新的启迪,或是转变一些教育观念,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想法。
研讨会上,大卫·巴拓识带来了“王阳明之‘真己’修养观”,他认为,“真己”这个概念在阳明心学中一直很少有人提起,一提到阳明心学,人们都会说“知行合一”、“心即理”等等理念,“真己”很少被谈论,但它又非常重要。他介绍,王阳明认为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真己”里面还包含一些概念,比如说“心之本体”和“原只是个天理”,“真己”就是要把“心”和“理”联系在一起,没有“真己”人是不存在的。他还介绍,王阳明认为所有的物质之所以存在,人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真己”,这还和“致良知”有关系,所以大家要不断探寻自己的内心,去探寻“真己”,也不要太过在意“真己”。不要太过在意个人得失、个人渴望渴求,应该和自然环境、社会和家庭融合去探索“真己”,因为“真己”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智慧的启迪。
大卫·巴拓识还认为,在阳明心学里,核心就是存在,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概念,这可以帮助人们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去引导自己。他说:“就算你没有很好的一个计划,你也能够通过王阳明学说去指引自己,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行为结合在一起,去应对当今世界所提出的一些新的变化。”
大卫·巴拓识还了解到,当时贵州的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比如苗族、布依族,在王阳明的时代,其实不会写汉字,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能够理解王阳明的学说,理解他的想法。大卫·巴拓识认为,当今社会全球化越来越广泛,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此,一起来讨论,他认为王阳明学说已经变得普及,因为它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哲学实践,也就是让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参与的一种哲学实践。
大卫·巴拓识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对阳明心学进行了对比,他说:“我学的是德国哲学,相比下来我认为在阳明心学中可以学到去阶层化。对王阳明来说,当时他和学生还有朋友的讨论,都是一个非常平等的交流方式,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对话、真实表达自己,这样形势下就会创造出很多潜力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社会里面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坐在一起开放讨论、真诚讨论,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想法,创造碰撞出一些火花。”
再次来到贵阳,大卫·巴拓识算是回到了较为熟悉的地方了,不仅是因为他在2005年之后来过好几次了,也因为之前他参观过或旅游过贵州的很多区市,这次回到这里,他说:“好像可以想象好几百年之前,王阳明在龙场生活的场景,贵阳是阳明心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源地,也是他悟道的地方,在这里算是阳明心学的一个转折点。”
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王建宝:阳明心学也是为己之学
王建宝表示,儒商是个又古又新的话题,实际上是要为儒家商业伦理找到一滴源头活水。如果找不到活水的话,中国文化圈里的商人企业家就没有了根基,内心是空的。比如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是一个非常和谐共生的关系。没有新教伦理的东亚,包括中日韩、港澳台、新加坡,资本主义精神或者商业伦理在哪里呢?这是讨论儒商的问题意识,为了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上一代学者从经济史来找,找明清的十大商帮等等。
儒商和一般商人的区别在哪?义利之辨是儒家的主要问题意识,《周易》中说:“利者,义之和也。”《汉书·董仲舒传》说:“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孟子曾经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建宝认为,儒商是以经商为手段,来成就现实圣贤人格的这种人。另外儒商精神根本的特点之一就是倡自由。
什么样的儒商才算儒商?王建宝介绍起了孔子的弟子——子贡,他认为子贡就是儒商的典范。王建宝细数,首先,子贡是一个儒者,优入圣域,很多经典都是通过孔子与子贡的问答里产生;第二,子贡关心政治,做了外交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第三,生意做得好,在生产上有成就,孔门很多经济问题都是子贡解决,周游列国的差旅费也都是子贡来解决,甚至“分庭抗礼”这个成语也出自于他,表明子贡的财产富可敌国。第四,别人为孔子守孝3年,子贡守了6年,他是一个实践者,把儒家精神真正体现在自己身上。
贵州是阳明心学的重地,从文化旅游的角度,阳明心学应该怎么样更好为贵州文化旅游服务?王建宝认为王阳明相当于西方的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撰写的《九十五条论纲》反抗罗马教廷,王阳明所构想的“觉民行道”完全撇开君主与朝廷,转而单向地诉诸社会大众,这是两千年来儒者所未到之境,是一个思想的高峰。他说:“阳明心学在龙场悟道作为中国心学的一个大转折,我们要继承圣贤的思想价值,安顿好我们自己,‘修己以安天下,己定才能定人’,也是‘为己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