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人民政府

2025-08-02 作者: 施工服务

  非常感谢王副局长做客市政府网站,也谢谢广大网友的参与,本期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一是区域绿道2条,总长度31.17公里。规划区域绿道途经新324国道,向西与海沧区域绿道相接,向东穿过生态绿廊与后溪工业组团后,与同安范围内的区域绿道与坂头自然风光休闲观光区相连。规划共设置2处大驿站:碗窑、白虎岩;5处小驿站:仙景村、双岭大厝、坑洋村、顶许村、皇帝井。

  二是城市绿道5条,总长度58.5公里。利用现有良好的自然基底设置贯通山海的休闲绿道,将灌口镇、马銮湾、生态绿廊、九天湖、集美新城、杏林湾、园博苑联系在一起。同时向北延伸与区域绿道相接壤,实现山水相接为主要特色的城市绿道。绿道途经沿线景点有园博苑、集美学村、天马山旅游片区。共设置4处大驿站:万宝山观光果园、马銮湾湿地公园、西亭、天马山;6处小驿站:风景湖公园、月美池、董任、山尾村、大学城、后田。

  四带:诚毅大街慢性带、杏林-大学城慢行带、杏林-集美旧城慢行带、滨海慢行带串;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由市市政园林局下属单位市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中心作为业主,委托厦门山海步道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步道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并对步道公司的日常运营管理进行量化考核。

  步道运营管理坚持践行“绣花管理”理念,采用片区管理模式,责任到人,提升应急处置效率和服务的品质,通过规范化管理、系统化考核与信息化监管实现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运营。

  同时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建立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信息调度中心,24小时专人值守,为市民游客出行提供保障。沿线设置志愿者服务驿站,提供各种多种便民服务设施,引进智能化设备,升级小程序,实现智慧导览、语音互动、智能运动等互动服务。

  步道自2020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每年元旦以全动健身为主题的“新春健步行”,提供亲子互动为平台的母亲节游园、“六一”儿童节绘伞派对、线上“趣味探宝”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打造成文旅融合的精品路线,为市民游客提供一种多维度、立体化、沉浸式游赏感受。

  后续,更多以节日节庆为主题的推广活动也已经在陆续筹备中,欢迎各位关注“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我们将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活动信息。

  东西向健康步道正式命名为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年元旦建成投用,开放至今接待游客2475.3余万人次。其中,2020年累计接待客流1130万人次,2021年累计接待客流约946万人次,2022年累计接待客流398.4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17万人次(2021年大年初一),日均客流2.9万人次。

  “云海线年的投用情况及市民游客建议,于2021年由步道公司开展了沿线景观提升及便民服务点提升两项重要工作:

  一是对和熙楼、樱花谷、步云桥、流光花径、金湖公园等重要景观节点来优化提升,绿化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二是推出“遇见山海”的经营品牌,与商家进行联动,为市民游客提供新式茶饮、精品咖啡、文创产品等,并无偿提供热水、电子设备充电、医药箱等服务,新增了5处特色便民服务点,分别是气象主题公园、狐尾山观谷台驿站、世纪和平公园、仙岳山半山豪庭X-20支路口、园山广场。

  2020年建成的东西向健康步道成为了厦门新晋的网红打卡点,获得广泛好评,目前具体的运营情况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林海线公里,分为两期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集休闲、健身、旅游、通勤等功能于一体的步道系统。一期于2022年1月投用,二期于2021年6月开工、计划于2022年基本完工。

  “林海线公里,起于五缘湾,衔接云海线,经金山、湖边水库、忠仑公园、云顶中路、云顶岩路、东坪山,终于东山水库,包含改造利用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约7.7公里,沿线个景观节点,分别是五缘步道广场、侯卿观湖、莲湖台、忠仑花阶、东山环廊。

  “林海线公里,起于东山水库,沿东山社、东坪山社、大厝山、军安农场、龟岭、上李水库、蝴蝶泉,终于环岛路。沿线设有连心桥畔、大厝阳台、龟石望顶、梅海花台、万石苍海、盼归塔、天泉步道广场、曾山步道广场等8处节点。

  随着“林海线”的建成,将打造通山连海的城心绿道,穿越城区高密度居住区、商圈,连接山体公园、水域绿地,将城市慢行系统与东坪山山体步道系统相串连,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城市景观与宁静的自然风景相衔接,形成一条山海步行通廊。

  厦门是一座“城建海上、海藏城中、城景相依、山海交融”的城市,明代著名诗人池显方曾用“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等诗句描绘过厦门的美景,“厦门山海健康步道”这一个名字简单又好记,非常贴切地突出了厦门的城市景观特色,同时体现了厦门海纳百川,包容各种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因此“厦门山海健康步道”这个命名从市民意见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厦门高品质休闲健身步行慢道的闪亮标签。

  福建总体以山和海为最重要的景观特征,根据厦门岛“一环三水两横两纵”的健康步道系统规划,厦门岛健康步道总体命名为“厦门山海健康步道”。

  岛内规划各条步道根据景观和环境特征在总体名称后按“景观特征+海”的命名方式来进行延展,海是厦门最重要的特征,寄予美好的寓意。比如:

  东西向步道整体路线沿线串联“八山三水”,高程较高,仙岳山布置大跨节点桥梁“步云桥”,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于云海,因此命名为“云海线”;

  “花海线”起点狐尾山樱花谷等花海,沿线部分经过梅海岭附近三角梅花海,沿线可以欣赏到不同的花景,命名为“花海线”;

  万山石步道整体路线可望向大海及远处大小金门岛,“望”还有期望、希望之美好希冀寓意,因此命名为“望海线”;

  今年正积极地推进“花海线”的前期策划工作。“花海线”起于狐尾山,沿线部分经过梅海岭(三角梅花海),终于东坪山,全长约15公里,建成后将与“云海线”“林海线”步道构成本岛环形健康步道主通道。沿线途经居住小区和商业地块,南北走向串联滨北片区、湖滨片区、金榜片区、曾厝垵片区,东西走向可连接至林海线大厝山城市阳台景观节点,服务火车站周边居住区、东浦片区等区域,服务思明城区人口约35万,辐射面积约11平方公里。

  慢跑道是以慢跑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建成连续舒适、不受干扰、材质优良、标识完善、仅供慢跑的高品质慢跑空间。为科学指导全市慢跑道的规划建设工作,我市已开展慢跑道导则的编制工作,对慢跑道的分类、选线要求、设置形式、跑道标准、配套设施以及特色设计进行规定。

  同时,我们也已启动慢跑道的具体选线工作,目前已在筼筜湖、五缘湾、湖边水库等地加快推进慢跑道的规划建设工作。其中,白鹭洲西公园慢跑道样板示范项目已开始动工建设。

  二是慢跑道方面。厦门作为马拉松城市,深受全国跑步爱好者的欢迎,市民对健身慢跑的热情也与日俱增。

  目前的慢跑环境都会存在到达不便、路面材质不佳、受干扰大、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为了给市民提供慢跑专用的运动空间,营造“随时能跑起来”的慢跑环境,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在绿道、公园中嵌入慢跑道,为市民打造高品质的慢跑环境。

  岛内围绕环岛岸线、筼筜湖、湖边水库、五缘湾、万石山、仙岳山等,形成“一环三水两横两纵”步道结构。

  “十四五”期间我市继续推动健康步道系统建设,总里程预计将达到500公里。未来我市将继续推进健康步道建设,全市围绕环岛岸线、蔡尖尾山、天马山、梅山,以及九大溪流等,形成“一环一带多走廊”的步道结构。

  目前,我市健康步道已完成建设里程约210公里。岛内目前正在推动林海线二期工程(东山水库-环岛路段)建设,计划年底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策划推动花海线、望海线建设,串联成网,多角度展现厦门城市之美,为市民休闲健康活动,提供更多选择。

  岛外目前持续推动马銮湾步道建设、滨海浪漫岸线三期(火炬大桥-澳头)、埭头溪步道及提升滨海浪漫岸线(杏林大桥-新阳大桥)等,逐步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健康步道网络。

  一是健康步道方面。根据厦门市委、市政府要求,健康步道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规划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大限度地考虑城市景观、慢行系统衔接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此我市组织并且开展《厦门市健康步道规划、设计与配套设施导则》《厦门市健康步道系统近期实施策划》等研究,指导后续健康步道建设,依托山、海、溪流等资源,为人们提供健康休闲、亲近自然、通山连海的线性步行空间,展现山、水、城的自然之美。根据不一样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功能定位,将重点打造三类步道:滨海步道、山海步道、溪畔步道。

  那么,我市休闲慢行系统(绿道)的建设情况,以及今后的工作规划,能否请您也给我们介绍一下?

  目前,我局已对市管25条市政道路的11处拥堵点进行提升改造,通过压缩或取消绿化带空间拓宽道路慢行系统、净化人行道空间,为连续骑行提供条件,项目总体进展顺利,计划7月底完成建设。

  为加快完善我市道路慢行系统,2022-2025年计划推进73个既有道路改造提升慢行系统项目、195个新建道路配套慢行系统项目,预计将新增慢行系统407公里。

  结合厦门市民实际出行需求和现状道路资源,未来需要进一步恢复并完善非机动车道的路权、天桥附近的堵点处理及无障碍设施的逐步优化等,快速推进新改扩建城市道路的慢行系统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出行的舒适性。

  如结合加强电瓶车整治的工作要求,考虑现有部分非机动车道慢行系统采用“人非共板”,特别是岛内老旧城区和岛外老街区,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行人和电瓶车的交通出行秩序。

  健康步道的建设不仅满足了构建生态、绿色低碳城市的需要,也在完善与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和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健康步道设计建设过程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借鉴新加坡森林步道、香港太平山步道、福州福道等诸多国内外步道成功建设经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充分的利用山体和水体资源,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绿色低碳与自然融合的城市“健康步道”。

  厦门健康步道项目的提出,是厦门市为了响应和落实习在2017年金砖会晤上对厦门是座“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高度评价,以更高起点、实际行动当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动实践。

  厦门健康步道慢慢的变成了厦门市慢行系统的新名片,能否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该项目的建设理念和特点?

  近年来,结合“厦门市城市道路高品质提升建设”,牵头编制例如《城市路侧带设计导则》《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厦门市街道设计导则》等指导文件,对人行道、街道开展全要素规整,优化道路横断面设置,完善自行车道及无障碍设施,做到盲道连续,直顺、人行道坡道口“0”高差,方便群众出行;实施“共杆共箱”改造,缆化架空线,净化人行道空间,提升城市道路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安全舒适、低碳绿色的出行环境。

  其中,厦门市主干道整治样板湖滨北路(建业路-湖滨东路)品质提升工程获评2021年福建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主干道整治样板项目考核第一名。

  虽说慢行系统对于建设工程建设项目而言,是个投入较小的部分,但它的品质及人性化细节对于市民的体验却是最直接的,因此我市也格外的重视其实用性、舒适性,高品质规划、精细化设计。

  在实际的道路建设过程中,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具体是如何把控质量,提高市民的慢行品质的呢?

  在保证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连通的同时,我市也积极推动高品质的休闲慢行系统的建设,顺利完成每年省里下达的40公里绿道建设指标。

  截至2021年底,已完成绿道建设约647公里。比如岛内健康步道系统、岛外滨海旅游浪漫线等项目的实施,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城市道路慢行系统主要服务于通勤功能,在实际建设过程主要以保连通为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按规划断面实施(人行道一般不小于2米,非机动车道一般不小于2.5米)。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造成了部分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存在不连续的问题,给市民日常出行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因此,近些年来,我市始终致力于贯通完善城市道路网范围的慢行系统。

  这些步道、自行车道慢行系统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我市通勤、旅游、休闲系统,解决人流出行问题,缓解交通压力,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连续及畅通的出行环境。

  2017年以来,全市经过3轮的市政设施提升改造和轨道沿线市政设施提升改造,不断配套提升全市城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目前,已基本解决了岛内城市道路人行道不连续的问题。

  2013-2018年期间,厦门市全面建设提升岛内自行车道219公里,实施了环筼筜湖片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仙岳路公共自行车系统等9个项目,岛外也实施了集美环杏林湾海上自行车道、滨海旅游浪漫线年后逐步对破损严重、断面设置不合理的自行车道进行提升改造。

  自2012年厦门市被住建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城市以来,为缓解我市“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的问题,推动“宜居厦门”建设,由我局牵头编制了《厦门岛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厦门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三条示范项目详细规划设计》《厦门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等相关导则,并推动如环筼筜湖步行系统完善工程、老铁路带状公园步行系统完善工程、湖里高新技术园步行与自行车系统工程等典型示范项目建设。

  一是交通功能性慢行系统。最重要的包含城市道路慢行设施,包含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是短距离出行的主要载体,提供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接驳,也就是我们平时正常行走骑行的地面人行步道及自行车道。

  二是休闲功能性慢行系统。包含休闲、旅游、观光、健身等慢行系统,又称为绿道,如厦门市山海健康步道、滨海旅游浪漫线等。

  今天我们邀请到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王伟军先生做客政府网,为大家介绍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工作情况的相关联的内容,并与网民在线交流。欢迎广大网友热情参加,踊跃提问,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