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迎来“跨越时刻”:战略升级“人车家全生态” 小米澎湃OS、14系列等重磅发布

2024-07-19 作者: 华体会电子体育

  10月26日,小米澎湃OS暨小米14系列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集团战略正式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并发布了小米澎湃OS操作系统、数字高端旗舰小米14系列,以及Xiaomi Watch S3、小米电视 S Pro 85等6款AIoT新品。

  雷军表示,过去几年小米一直在突破认知,改变成长,今天将迎来“跨越时刻”。小米发布的新战略是“人车家全生态”,以人为中心、将“人车家全生态”有机整合,承接新战略的关键是小米澎湃OS。

  小米澎湃OS经过 13 年探索,历时 7 年研发,参与的工程师超过5000名,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系统底层重构,为未来百亿设备、百亿连接做好“万物互联的公有底座”。小米澎湃OS国内版将于2023 年12月开始分批推送,包括手机、平板、电视、摄像机等六大品类。

  数字高端旗舰小米14系列实现跨越式升级,全面越级对标苹果。它全系首发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全系采用最新徕卡Summilux镜头、搭配自主品牌影像传感器光影猎人,在行业内率先落地AI端侧大模型。小米14 Pro更是带来历时8年探索的屏幕终极方案——全等深微曲屏,并创新采用小米龙晶玻璃,堪称小米科学技术创新井喷的集大成之作。

  据悉,小米14共有黑色、白色、岩石青、雪山粉四种颜色,并提供多种内存版本,售价3999元起。小米14 Pro 共有岩石青、白色、黑色以及钛金属特别版四种配色,售价4999元起 ,即日起在小米商城、小米之家、小米天猫官方旗舰店以及小米京东旗舰店等官方渠道开启预约,10月31日晚上8点正式开售。

  在AIoT产品方面,Xiaomi Watch S3售价799元起,小米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售价1999元起。小米电视 S Pro 85首销价7999元,米家冰箱十字521L首销价2999元,米家洗衣机直驱滚筒10kg首销价1999元,米家中央空调风管机3匹首销价5999元。以上新产品都已开启预定。

  雷军表示,小米澎湃OS之所以选择叫澎湃,就是自由奔流,汇聚每一个人的力量,连接广阔的智能世界。

  从2010年小米创办之初的 MIUI开始,小米澎湃OS已经探索了十三年,并历时7年研发。

  2017年,小米自研的Vela OS正式对外发布,逐步统一IoT设备生态。2019年,小米开始并行研发纯自研通用系统Mina OS。2021年,小米开启了车机OS的研发。2022年初,小米统一MIUI、Vela、Mina、车机OS四个系统的软件架构,自此小米的操作系统底层合并完成。经过超过5000人的开发团队的持续打磨,小米澎湃OS应运而生,融合200+品类,可连接8.2亿设备,全球首创的“人车家全生态”由此大幕开启。

  小米澎湃OS是一款以人为中心、打造“人车家全生态”的操作系统,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系统底层重构,从架构及功能上具有五大亮点:

  一是底层重构。将自研的Vela系统内核与深度修改的Linux系统内核进行融合,让每一台设备都能发挥最佳性能。

  二是跨端智联。小米澎湃OS自研跨端互联框架HyperConnect,让所有设备能统一连接协议,并且实时通信。

  三是主动智能。HyperMind是小米全设备思考中枢,它将小米生态200余个品类的8.2亿设备都变成感知世界的触角,综合运用环境、视觉、听觉、行为四大感知能力,学习不同用户的习惯和偏好,习得后主动执行。

  四是全域安全。小米打造了贯穿内核层、服务框架层、跨端层的全端安全系统,尤其是内核层启用了完全独立的“自研微内核安全系统”,保障了安全从最底层实现。

  五是开放生态。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金凡表示,开放生态是小米澎湃 OS 的重要原则,小米自研的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平台 Vela系统将全面开源,HyperConnect 的能力、AIoT平台200多个品类也向应用开发者全面开放,助力开发者创造更好的软硬一体产品体验。

  小米澎湃OS的“人车家全生态”得益于小米集团在手机、AIoT、AI、电动汽车等领域同时具备的强大自研实力和海量用户覆盖。小米手机全球销量稳居前三,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同时长期深耕AI领域,小米60亿参数的自研大模型实现了端侧部署运行,部分场景性能媲美极大参数量云端大模型。

  小米14以标准版之名,多项先进创新交汇,在性能、影像、日常体验等多个领域,全面跨越式升级,越级对标iPhone 15 Pro。

  在性能方面,小米14全球首发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相比上一代CPU性能提升32%,功耗降低34%,GPU性能提升34%,功耗降低38%。采用环形冷泵散热系统,散热能力提升三倍。通过与小米澎湃 OS 深层次地融合,小米14在应用安装速度、连续启动应用速度、信息流刷新流畅度、符合复杂场景发热等多个指标均全面领先。

  在影像方面,小米14首次应用徕卡Summilux大光圈高速镜头,是小型化极致光学的跨越式突破。搭配小米首颗影像传感器“光影猎人”900,让小米14的进光量相较小米13提升180%,也是iPhone15 Pro的1.2倍,在暗光、大光比等特殊场景下,依然能够精准、稳定还原“光学影调”,让捕获光成为基础,驾驭光成为可能。

  在日常体验方面,小米14屏幕采用C8发光材料,带来高达3000nit行业最高峰值亮度,阳光下也能清晰显示;同时小米自研澎湃双芯电力系统,搭配高能量密度电池,带来小米旗舰史上最长续航,DOU续航测试结果可达到1.43天。

  小米14 Pro体现了比iPhone 15 Pro Max更强的创新活力,除了拥有小米14完美体验之外,它在多个核心领域持续突破,以三大硬核技术创新,引领高端旗舰智能手机体验的全面跨越。

  在屏幕方面,小米14 Pro创新采用全等深微曲屏,实现四边四角连续相同弯曲半径,既有直屏的视觉享受,又兼具曲面屏的顺滑手感。据悉,此屏幕由小米自主设计,提前两年预研,相比传统屏幕投入18倍研发费用,共申请专利超过130项。

  在材料方面,小米14 Pro创新采用小米龙晶玻璃,使抗跌落性能相比进口配件获得10倍提升。此外,小米14 Pro还推出了钛金属特别版,边框采用99%纯钛材料打造,强度和硬度远超铝合金边框。

  在影像方面,小米14 Pro首次引入了无级可变光圈,可以在F/1.42—F/4.0的范围内自由调节光圈值,像瞳孔一样自动适应光线。尤其在拍视频的时候,可变光圈的超高曝光灵活度,能够自适应光线的变化,带来更稳定的画面表现。这是一项在手机行业中领先的技术创新,是一次专业光学的极致突破。

  雷军表示,小米新十年(2020—2030)的战略目标是,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走到了关键“跨越时刻”的小米,未来有更多领先技术会集中涌现。

  小米硬核技术创新跨越式井喷的背后,是对“技术为本”铁律的坚持,是坚持大规模投入底层技术的决心与定力。

  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162亿元,相当于全国研发经费总投入的0.53%,小米2023年总研发投入将超过人民币200亿元。截至目前,小米研发技术进入 12 个技术领域,包括 5G 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多达 99 项细分领域。

  雷军表示,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面前,小米将继续把重心放在守正创新上,努力死磕硬核技术。同时还将胸怀“一家兴,百家强”的使命担当,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在产业链赋能上,小米牵头带动产业链创新水平提升,勇挑“链主”责任,着力强链补链、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真正带动国产供应链企业走向全球。以高端国产屏为例,早在2021年小米就与华星光电组建联合实验室,并肩攻关核心技术难题。2023年,在双方的深度合作之下,C7、C8连续两代发光材料拥有行业顶尖的产品表现,分别搭载在小米13 Ultra、小米14系列等高端旗舰上。

  据市场调查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2023年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报告,小米手机获得14%的全球份额,连续十三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在2023凯度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中,小米位列第二名,并荣登消费电子行业榜首。不断冲击国际市场的同时,小米带动相关国产供应链企业跻身世界先进的技术前沿,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此外,小米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其中在ESG方面,小米公开了2040年碳中和承诺,即到2040年小米既有业务将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100%使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小米还获得了福布斯中国首次发布的《2022 ESG 50》 榜单、标普全球2022《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行业最佳进步企业等多项ESG赞誉。

  在企业公益方面,小米公益基金会通过扶危济困、小米奖助学金、小米体育奖学金、小米青年学者、小米创新联合基金等多种方式,持续在教育、科研人才教育培训、基础研发等方面践行公益。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小米创新联合基金为例,自2022年设立以来,已累计资助74个项目,资助总金额1.08亿元,资助项目围绕智能汽车、芯片、6G、可穿戴设备、仿生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

  据雷军透露,小米汽车目前进展非常顺利,2024年上半年正式上市,“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很快将完成全面落地的最后拼图。新的十年,一个满怀真诚与热爱的小米将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跨越。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对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