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 成都和美乡村建设“日日新”

时间: 2024-06-14 04:19:28 |   作者: 解决方案

产品特点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自“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以来,成都各村(社区)因地制宜谋发展,朝着扎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一路向前。

  修整小路土路、健全基础设施、强化医疗服务,把村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具象化”;“三区融合”“五彩院落”“村企合作”,机制改革激发经济活力,推动村民致富增收;“数字游民”“非遗文创”,对人才善引善育、善留善用,对文化挖掘创新、厚植生根……三管齐下,成都和美乡村建设稳中求进,让万千村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绘就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起始一步。让闲置资源重焕活力,让村寨成为诗意田园,来看和美乡村的惊喜“蝶变”——

  沿着致富路走进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文武社区,平整的草地上摆放着舒适的露营桌椅,幕布上在播放露天电影。道路两旁的草坪绿意盎然,蔷薇花娇艳欲滴,为这条路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实木栅栏旁,“喜爱·惬意时光”的招牌引人注目。“这是我们文武社区新打造的林盘样板,重新打造后的林盘显得生机盎然。”文武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文武社区利用现有“荒滩荒地”,以“社区+园区+景区”三区融合策略,通过林盘聚落保护修复,因地制宜打造了田家林盘、文武驿站、林隐小筑等多个消费新场景,为老旧林盘注入新活力。当地还将打造多个林盘,以乡村办公、咖啡、烤肉、民宿等为主要消费场景,让其成为新的乡村游打卡地。

  此外,文武社区还对主要干道的瓶颈路段进行扩容,形成“两横两纵”路网,主要道路实现“白+黑”改造、安装道路监控设备、路灯全覆盖等。现在的文武社区,道路宽敞平坦,路面干净整洁,车流井然有序。

  近年来,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村锚定“科创高地、锦绣郫都”总目标,发挥毗邻郫都区、温江区主城区和成都高新西区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推动规划、科创、艺术点亮乡村,实施党建激活、微网提质、宜居蝶变、乡风治理四项行动,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打造“原乡人增收致富、新乡人安居乐业、归乡人创业创新”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东林村核心地带,围绕兴东园等农村集中居住区形成了组团式公共服务中心,运动中心、老年食堂、书香走廊、卫生室、供销社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依次分布,全龄友好的睦邻社区初步呈现。东林村新的党群服务中心今年已建成运行,村民能体验一站式“党群+政务”综合服务。

  稻蒜轮作是东林村的优势产业,东林村聚焦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建成农事服务中心、种质资源库等设施,村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组织农机手提供抢收水稻、大蒜分瓣等服务。此外,村里正在建设数智育秧服务中心、粮食烘干储备中心,并筹备气调库、农产品精加工中心,为村民提供更多农事服务。

  在东林村,骑行15分钟可到德源街道,有通达温江、郫都城区乃至成都主城区的德源公交站,依托德源街道卫生院搭建起“村—镇—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势明显。

  通过发展会展经济及现代农业,四川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官塘村正着力打造为中央商务CBD延伸配套的“田园会客厅”,形成国际会展形态的“乡村表达”。

  官塘村采取“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依山就势,先后建成农民新居1895套;对照“三清四治四化”标准,建成7000余米污水干管,实现全域污水接入市政管网;安装500余盏太阳能路灯,实现全域亮化;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实现全域环境美化。同时,官塘村充分的发挥生态本底优势,实施刘家大林盘、庙山林盘保护修复;在乡村生活圈、重要节点打造文化生态景观;对主干道景观来优化调整,已完成成都市3A级林盘景区创建、成都市2A级景区创建,通过区域景区化打造,让当地更宜居。

  走进成都市温江区岷江村,仿佛步入一个精心布置的大花园,昔日寻常的农家院落和村道摇身一变,成为乡村的风景线。在这里,“园子变景区”,远眺雪山、近拥田园的诗意栖息地正从梦想变成现实。

  在景观营造上,岷江村以院落、主要道路为节点,推进“园子变景区”行动,栽种绣球、木春菊等观赏植物,实现全域立体彩化,建成“桂花大道”6公里、“绣球大道”2公里、“木春菊大道”3公里,打造微盆景园、桂花博览园等4个景点,形成千亩桂花大地景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运用好现有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都一些村落交出了“高分答卷”——

  近年来,成都市金堂县官仓街道红旗村围绕建设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村目标,以“红色引领、蓝色综治、橙色关爱、金色带富、绿色倡美”的“五色工作法”为主要抓手,创新打造“五彩院落”,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依托闲置房屋、林盘资源,红旗村打造山里溪缘、柚里咖啡等乡村消费新场景,开发“生态涵养、产业融合、持续运营”研学游线万人次。成立成都金堂龙溪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按照“资源盘活、产业引进、团队融入、村民参与”的发展思路,对项目进行整合包装,引入职业经理人、乡村合伙人管理运营,按照股份占比进行盈利分红。

  红旗村还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业主、专业大户等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健全“公司+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建成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5个,示范带头作用日益显现。

  当传统川西林盘的古朴风貌与新兴的“数字游民”概念奇妙碰撞,成都市温江区天星村催生了四川省首个“乡村数字游民社区”,天星村的实践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通过乡村主理人、农创客的链接互动,天星村与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6所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5届植物编艺创新大赛、20余场采风实践营活动,吸引了800余名高校学生参与,完成编艺创新作品120余件,有效擦亮“天星编艺”金字招牌。以固定资产折价入股,联合专业经营主体成立岚星公司,对林盘商务区乃至全村进行整体运营,探索“租金+分红”收益模式,实现村集体、村民、经营主体等多方“风险共担、利益共沾”。2023年,岚星公司实现收入117万元,村集体实现增收20万元。

  通过持续实施“增绿增景”工程,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桃源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态初步显现,助力当地村民端上“旅游碗”。“桃源归谷”已集聚释玥森林、云中漫步等生态文旅项目22个,带动精品民宿、科技农业、文化创意、特色美食、森林健康等多业态竞相发展,各类社会资本累计投入超5亿元,已运营的8个项目实现游客年接待量5万余人次,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近年来,桃源村制定新措施、探索新路径,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了以樱桃、枇杷、李子为主要品种,绑定豌豆尖、嫩南瓜等蔬菜的“冬蔬夏果”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一季度赏雪赏花、二季度品果尝鲜、三季度避暑观景、四季度种菜养生的农旅产业。2023年,桃源村探索出“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项目+科研力量”的合作开发模式,开发建设水蜜桃基地50余亩,探索桃源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桃源归谷”起步区实现土地租金、项目分红、务工收入等多元增收,户均保底净收入达30000元/年,桃源村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超1000万元。三年来,桃源村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逐年递增,项目建设带动2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特色农产品营收增幅超30%,辐射提档各类配套型农家小院10余处,群众自主性营收大幅提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推动人才要素向乡村涌动,成都探索出一条“培养+创造”的人才振兴之路——

  在成都市温江区天星村,艺术家们的手指如同魔术师的魔杖,将普通枝叶编织成艺术品,吸引着众多“数字游民”在此驻足、创造、生活。创舍、在野等商务区串联起会议研讨、美食体验、文化住宿等多种功能,成为新生活方式的试验田。

  天星村以植物编艺塑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林盘,将产业点位变为远近闻名的休闲观光艺术公园,依托优良生态本底,先后招引培养主理人13名,孵化“食事社”“拾六学院”“三行一术”等企业10家。投建创舍、在野等林盘商务区,打造集会务、餐饮、住宿、购物、研学等于一体的“林盘+”多元消费场景,先后入驻“数字游民”300余人次。

  搭建“天星夜话”交流平台,邀请乡村主理人、驻村干部、“数字游民”等新村民,编艺匠人、村“两委”成员、退休村干部等共商乡村大事,共谋天星未来,已开展讨论会7次,超过60名新老村民参与交流。实施“板凳课堂”计划,邀请14位编艺大师、“数字游民”代表在地转化为培训讲师,开展盆景、微型编艺、垃圾分类等专业方面技术培训。邀请新老村民共同开展元宵灯会、清明踏青、惊蛰游园等社区氛围营造活动20余次,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感受“温江一家亲”。

  四川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官塘村作为四川天府新区唯一一个“国际城市群包围的乡村组团”,具备“大城小村”的近郊空间魅力,拥有浓厚的农耕和家风文化。近年来,打造非遗主题特色村落,专注非遗“文创”,成为官塘村的文化工作重点。

  四川天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与官塘铸匠合作,以“小村落传世界”为发展理念,以非遗传承为特色,展示木雕、砂器、竹编、漆器、蜀锦、蜀绣、篆刻、面塑等技艺,常态化举办展览、研学、沙龙等活动,成为“彰显天府文化特质的国际化文化网红打卡点”,获得市级文创特色村称号。

  官塘村深挖乡村文化,开展区域人、文、地、产、景调研,加大对农村优秀文化、历史沿革、移风易俗的保护与传承,强化家风建设,完成了官塘十三姓、官塘十诫、官塘优秀家训等家风文化长廊建设。提高治理效能,深化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体系,针对村民生活方式转变和村级治理结构转型,着力推进院落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建设,挖掘院落骨干成立民主议事会,联动辖区企业、新村民等与老农人建立“塘主”联盟,共同推进区域院落日常治理。

  依托自然资源本底,聚焦红色资源活化利用,邛崃市天台山镇高兴村抢抓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机遇,积极发展特色种植、红色研学、民俗体验、农旅融合等新业态,创新“四方联营公司”等新机制。高兴村先后获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四好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成都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村等荣誉,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近年来,高兴村深挖历史根脉,完成双柳坪、红军石磨等6处遗迹修缮;编撰《血染崃山》等4部红色历史系列丛书。同时,以“红色+课堂”,构建“核心+特色+微型”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开发,开发红色教育课程,推出红色教育线路,促进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以“红色+科技”,通过VR、3D互动等科技赋能,顺应文旅客源年轻化趋势,打造以四川红军长征数字展示馆和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两馆”为核心的党性教育基地。

  通过打造“楠木溪”“老山村博物馆”等一批红色“乡创”项目,盘活周边闲置资源发展新消费场景,2023年高兴村接待各类培训活动人员22万余人次。同时,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开展各类协商活动50余次、群众文化活动30余场,在潜移默化中德化人心、凝聚人心。2023年,高兴村获评成都市文明村。

  从一村观全域。新时代新征程上,成都的乡村社区“你追我赶”,不断改善乡村硬件设施和人居环境;推动机制改革,变“美丽成果”为“美丽经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活人才能量、守住文化根脉,绘就和美乡村蓝图。(林星彤 文弦 图片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各美其美 成都和美乡村建设“日日新”

时间: 2024-06-14 04:19:28 |   作者: 解决方案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自“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以来,成都各村(社区)因地制宜谋发展,朝着扎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一路向前。

  修整小路土路、健全基础设施、强化医疗服务,把村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具象化”;“三区融合”“五彩院落”“村企合作”,机制改革激发经济活力,推动村民致富增收;“数字游民”“非遗文创”,对人才善引善育、善留善用,对文化挖掘创新、厚植生根……三管齐下,成都和美乡村建设稳中求进,让万千村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绘就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起始一步。让闲置资源重焕活力,让村寨成为诗意田园,来看和美乡村的惊喜“蝶变”——

  沿着致富路走进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文武社区,平整的草地上摆放着舒适的露营桌椅,幕布上在播放露天电影。道路两旁的草坪绿意盎然,蔷薇花娇艳欲滴,为这条路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实木栅栏旁,“喜爱·惬意时光”的招牌引人注目。“这是我们文武社区新打造的林盘样板,重新打造后的林盘显得生机盎然。”文武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文武社区利用现有“荒滩荒地”,以“社区+园区+景区”三区融合策略,通过林盘聚落保护修复,因地制宜打造了田家林盘、文武驿站、林隐小筑等多个消费新场景,为老旧林盘注入新活力。当地还将打造多个林盘,以乡村办公、咖啡、烤肉、民宿等为主要消费场景,让其成为新的乡村游打卡地。

  此外,文武社区还对主要干道的瓶颈路段进行扩容,形成“两横两纵”路网,主要道路实现“白+黑”改造、安装道路监控设备、路灯全覆盖等。现在的文武社区,道路宽敞平坦,路面干净整洁,车流井然有序。

  近年来,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村锚定“科创高地、锦绣郫都”总目标,发挥毗邻郫都区、温江区主城区和成都高新西区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推动规划、科创、艺术点亮乡村,实施党建激活、微网提质、宜居蝶变、乡风治理四项行动,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打造“原乡人增收致富、新乡人安居乐业、归乡人创业创新”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东林村核心地带,围绕兴东园等农村集中居住区形成了组团式公共服务中心,运动中心、老年食堂、书香走廊、卫生室、供销社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依次分布,全龄友好的睦邻社区初步呈现。东林村新的党群服务中心今年已建成运行,村民能体验一站式“党群+政务”综合服务。

  稻蒜轮作是东林村的优势产业,东林村聚焦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建成农事服务中心、种质资源库等设施,村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组织农机手提供抢收水稻、大蒜分瓣等服务。此外,村里正在建设数智育秧服务中心、粮食烘干储备中心,并筹备气调库、农产品精加工中心,为村民提供更多农事服务。

  在东林村,骑行15分钟可到德源街道,有通达温江、郫都城区乃至成都主城区的德源公交站,依托德源街道卫生院搭建起“村—镇—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势明显。

  通过发展会展经济及现代农业,四川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官塘村正着力打造为中央商务CBD延伸配套的“田园会客厅”,形成国际会展形态的“乡村表达”。

  官塘村采取“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依山就势,先后建成农民新居1895套;对照“三清四治四化”标准,建成7000余米污水干管,实现全域污水接入市政管网;安装500余盏太阳能路灯,实现全域亮化;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实现全域环境美化。同时,官塘村充分的发挥生态本底优势,实施刘家大林盘、庙山林盘保护修复;在乡村生活圈、重要节点打造文化生态景观;对主干道景观来优化调整,已完成成都市3A级林盘景区创建、成都市2A级景区创建,通过区域景区化打造,让当地更宜居。

  走进成都市温江区岷江村,仿佛步入一个精心布置的大花园,昔日寻常的农家院落和村道摇身一变,成为乡村的风景线。在这里,“园子变景区”,远眺雪山、近拥田园的诗意栖息地正从梦想变成现实。

  在景观营造上,岷江村以院落、主要道路为节点,推进“园子变景区”行动,栽种绣球、木春菊等观赏植物,实现全域立体彩化,建成“桂花大道”6公里、“绣球大道”2公里、“木春菊大道”3公里,打造微盆景园、桂花博览园等4个景点,形成千亩桂花大地景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运用好现有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都一些村落交出了“高分答卷”——

  近年来,成都市金堂县官仓街道红旗村围绕建设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村目标,以“红色引领、蓝色综治、橙色关爱、金色带富、绿色倡美”的“五色工作法”为主要抓手,创新打造“五彩院落”,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依托闲置房屋、林盘资源,红旗村打造山里溪缘、柚里咖啡等乡村消费新场景,开发“生态涵养、产业融合、持续运营”研学游线万人次。成立成都金堂龙溪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按照“资源盘活、产业引进、团队融入、村民参与”的发展思路,对项目进行整合包装,引入职业经理人、乡村合伙人管理运营,按照股份占比进行盈利分红。

  红旗村还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业主、专业大户等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健全“公司+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建成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5个,示范带头作用日益显现。

  当传统川西林盘的古朴风貌与新兴的“数字游民”概念奇妙碰撞,成都市温江区天星村催生了四川省首个“乡村数字游民社区”,天星村的实践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通过乡村主理人、农创客的链接互动,天星村与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6所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5届植物编艺创新大赛、20余场采风实践营活动,吸引了800余名高校学生参与,完成编艺创新作品120余件,有效擦亮“天星编艺”金字招牌。以固定资产折价入股,联合专业经营主体成立岚星公司,对林盘商务区乃至全村进行整体运营,探索“租金+分红”收益模式,实现村集体、村民、经营主体等多方“风险共担、利益共沾”。2023年,岚星公司实现收入117万元,村集体实现增收20万元。

  通过持续实施“增绿增景”工程,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桃源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态初步显现,助力当地村民端上“旅游碗”。“桃源归谷”已集聚释玥森林、云中漫步等生态文旅项目22个,带动精品民宿、科技农业、文化创意、特色美食、森林健康等多业态竞相发展,各类社会资本累计投入超5亿元,已运营的8个项目实现游客年接待量5万余人次,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近年来,桃源村制定新措施、探索新路径,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了以樱桃、枇杷、李子为主要品种,绑定豌豆尖、嫩南瓜等蔬菜的“冬蔬夏果”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一季度赏雪赏花、二季度品果尝鲜、三季度避暑观景、四季度种菜养生的农旅产业。2023年,桃源村探索出“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项目+科研力量”的合作开发模式,开发建设水蜜桃基地50余亩,探索桃源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桃源归谷”起步区实现土地租金、项目分红、务工收入等多元增收,户均保底净收入达30000元/年,桃源村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超1000万元。三年来,桃源村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逐年递增,项目建设带动2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特色农产品营收增幅超30%,辐射提档各类配套型农家小院10余处,群众自主性营收大幅提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推动人才要素向乡村涌动,成都探索出一条“培养+创造”的人才振兴之路——

  在成都市温江区天星村,艺术家们的手指如同魔术师的魔杖,将普通枝叶编织成艺术品,吸引着众多“数字游民”在此驻足、创造、生活。创舍、在野等商务区串联起会议研讨、美食体验、文化住宿等多种功能,成为新生活方式的试验田。

  天星村以植物编艺塑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林盘,将产业点位变为远近闻名的休闲观光艺术公园,依托优良生态本底,先后招引培养主理人13名,孵化“食事社”“拾六学院”“三行一术”等企业10家。投建创舍、在野等林盘商务区,打造集会务、餐饮、住宿、购物、研学等于一体的“林盘+”多元消费场景,先后入驻“数字游民”300余人次。

  搭建“天星夜话”交流平台,邀请乡村主理人、驻村干部、“数字游民”等新村民,编艺匠人、村“两委”成员、退休村干部等共商乡村大事,共谋天星未来,已开展讨论会7次,超过60名新老村民参与交流。实施“板凳课堂”计划,邀请14位编艺大师、“数字游民”代表在地转化为培训讲师,开展盆景、微型编艺、垃圾分类等专业方面技术培训。邀请新老村民共同开展元宵灯会、清明踏青、惊蛰游园等社区氛围营造活动20余次,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感受“温江一家亲”。

  四川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官塘村作为四川天府新区唯一一个“国际城市群包围的乡村组团”,具备“大城小村”的近郊空间魅力,拥有浓厚的农耕和家风文化。近年来,打造非遗主题特色村落,专注非遗“文创”,成为官塘村的文化工作重点。

  四川天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与官塘铸匠合作,以“小村落传世界”为发展理念,以非遗传承为特色,展示木雕、砂器、竹编、漆器、蜀锦、蜀绣、篆刻、面塑等技艺,常态化举办展览、研学、沙龙等活动,成为“彰显天府文化特质的国际化文化网红打卡点”,获得市级文创特色村称号。

  官塘村深挖乡村文化,开展区域人、文、地、产、景调研,加大对农村优秀文化、历史沿革、移风易俗的保护与传承,强化家风建设,完成了官塘十三姓、官塘十诫、官塘优秀家训等家风文化长廊建设。提高治理效能,深化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体系,针对村民生活方式转变和村级治理结构转型,着力推进院落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建设,挖掘院落骨干成立民主议事会,联动辖区企业、新村民等与老农人建立“塘主”联盟,共同推进区域院落日常治理。

  依托自然资源本底,聚焦红色资源活化利用,邛崃市天台山镇高兴村抢抓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机遇,积极发展特色种植、红色研学、民俗体验、农旅融合等新业态,创新“四方联营公司”等新机制。高兴村先后获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四好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成都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村等荣誉,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近年来,高兴村深挖历史根脉,完成双柳坪、红军石磨等6处遗迹修缮;编撰《血染崃山》等4部红色历史系列丛书。同时,以“红色+课堂”,构建“核心+特色+微型”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开发,开发红色教育课程,推出红色教育线路,促进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以“红色+科技”,通过VR、3D互动等科技赋能,顺应文旅客源年轻化趋势,打造以四川红军长征数字展示馆和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两馆”为核心的党性教育基地。

  通过打造“楠木溪”“老山村博物馆”等一批红色“乡创”项目,盘活周边闲置资源发展新消费场景,2023年高兴村接待各类培训活动人员22万余人次。同时,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开展各类协商活动50余次、群众文化活动30余场,在潜移默化中德化人心、凝聚人心。2023年,高兴村获评成都市文明村。

  从一村观全域。新时代新征程上,成都的乡村社区“你追我赶”,不断改善乡村硬件设施和人居环境;推动机制改革,变“美丽成果”为“美丽经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活人才能量、守住文化根脉,绘就和美乡村蓝图。(林星彤 文弦 图片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提供)